内蒙古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4 08/22 17:56:1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

内蒙古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字体:

  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支名叫“红书包”的志愿服务队。他们的“红书包”里不仅装着牧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书籍,还装着党的方针政策……

  “红书包”志愿服务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虽跨越时代,但历久弥新。

  如今,“红书包”里面装进“新宝贝”,形成“送学、送医、送智、送法、送技、送暖、送策、送艺、创收”的“8+1”工作模式。建立至今,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13万场次,志愿服务队由建队之初的13人发展至1万余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面流动的旗帜。

  强化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七月的草原长天浩渺、水草丰茂。“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开幕,355名志愿者在那达慕大会的工作岗位挥洒着热情和汗水。他们有的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的来自锡盟蓝天救援队、公益环保志愿者协会、新希望儿童爱心帮扶协会等社会组织,有的是暑期返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用真诚、周到、专业的服务,展现出友善、热情、好客的内蒙古形象。

  兴安盟扎赉特旗积极动员社区志愿者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集群众身边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微心愿需求清单”,切实搭建好“微心愿”服务平台,建立“微心愿”多渠道征集、党员干部主动认领、及时为群众圆梦工作模式,把圆梦微心愿服务打造成为一个接地气、顺民意、得民心、可持续的暖心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伸出的“服务之手”和群众伸出的“需求之手”对接、碰撞,互相看得见、拉得上、握得住。

  内蒙古自治区以成立党委社会工作部为契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落实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要求,探索“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完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协作机制。结合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和“两企三新”党建工作,组织动员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运用网格动员方式,创新线上线下互动,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强化供需对接,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更加精准高效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常年生活着29户82名守土戍边牧民群众,马鬃山苏木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动员组织30余名平均年龄不到30周岁的青年成立马鬃山“红驼铃”志愿服务队,围绕守土戍边主责主业,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开展理论宣讲、帮办代办、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以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守土戍边牧民的“左膀右臂”。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康乐社区,一支由居民组成的“我爱我家”志愿服务队成了小区居民自治的中坚力量。近期,志愿服务队成员对小区部分住户进行回访,了解下水道改造后的使用情况。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奋斗镇,志愿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锚定“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目标,持续推进“党建+雷锋”社区服务新模式,为“一老一小”提供全链条优质服务。

  心里装着待办的事儿、兜里揣着备忘的本儿、身上穿着志愿者的红褂儿、三天两头串个门办些事儿……这就是包头市土右旗“村居访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日常。萨拉齐镇的结对共建“站长联盟”、美岱召镇的“小院议事厅”、将军尧镇的“党旗飘在黄河畔”、明沙淖乡的“爱心助老日”、双龙镇的“关心关爱进万家”等一批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连接着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随时接受群众“点单”,7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2万余名志愿者开展活动近万场次。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丰富志愿服务供给内容,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围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发挥“理论学习轻骑兵”和“百姓名嘴”等宣讲员作用,累计开展志愿宣讲服务1.9万次,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在春风化雨中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精准深化日常服务,依托群众身边站点,发挥窗口单位作用,开展不断线的志愿服务。专业做好结对服务,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聚焦百姓民生,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为依托,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秩序和人文环境。大力推广菜单式服务,推动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效。

  强化组团服务,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更加充满活力

  在“玉龙之乡”赤峰,盟市级志愿服务品牌“赤诚相助”攥指成拳,志愿服务工作系统性、协同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在“暖城”鄂尔多斯,82个全国、全区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社区先后涌现。“桑榆计划——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优秀志愿者”吕海英带领准格尔义工协会1万多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助学、助老、助残、环保等3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受益群众达13万多人。“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乌力吉德力格带动几代人治沙造林,通过不懈努力,家乡人进沙退,重现绿水青山。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协会、网络志愿平台、社区公益联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路径,志愿服务已涵盖文明创建、扶贫济困等众多领域。在白脑包镇西海村,村里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她们义务帮助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解决各类生活困难。“您有需,我就在”,西海村巾帼志愿服务队用志愿精神浸润了乡亲们的心灵,用实际行动传播了文明新风。

  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加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截至2024年7月底,拥有注册志愿服务队伍4.8万支,注册志愿者249.3万人,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遍布城乡社区。坚持壮大队伍力量,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积极引导文化文艺、科技、应急、助残、卫生健康、法律、生态环境、信访帮办代办等领域志愿者充分利用专业特长,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内蒙古),设立多种实训场景,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

  强化资源共享,志愿服务阵地体系更加覆盖广泛

  呼和浩特市整合街道(乡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两企三新”党群服务站点,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充分利用“志愿北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订制“菜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让志愿服务的文明实践直抵人心。同步开展志愿者星级认定以及守信激励,将志愿服务时长对接到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引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类志愿服务阵地,促进协同运行。积极回应信息时代需求,加快建设志愿服务数字化阵地,探索开辟线上服务渠道,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使志愿服务阵地更加多样化、鲜活化。全面推进志愿服务阵地标准化建设,完善站点布局,在自治区各级文明单位、公园广场、旅游景区和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街道(乡镇)和村(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点(驿站)13073个,力求做到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具备需求收集、项目发布、招募培训、活动组织、服务记录、宣传展示等功能,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正按照《2024年度新时代志愿服务“双十”示范阵地培育宣传推选行动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新时代志愿服务“双十”示范阵地培育推选工作,首批将确定10个新时代志愿服务示范阵地,10个新时代志愿服务示范站点 (驿站)。通过培育选树一批志愿服务阵地示范样板,引领带动全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提质增效。

  强化宣传培育,志愿文化体系更加特色鲜明

  听说旗乌兰牧骑要来村里演出,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广场舞队队员们早早地来到村部。“我们想借这个机会,向乌兰牧骑多学几个舞蹈动作,让我们的广场舞内容更丰富一些!”广场舞队员说。与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起来到村部的还有旗委党校老师、旗科协的科普志愿者和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的医疗志愿者们。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蓝白相间的车辆,车身上贴着雷锋头像的图案,车内放置党员示范岗标识。2007年,包头市青山区成立了全国第一支以“雷锋”命名的出租车行业志愿者服务车队。从免费接送“残障人士”到组织献血,从为困难人群捐赠到“爱心送考”,从“拾金不昧”到争分夺秒送受伤孩童去医院……这群无私奉献的“的哥的姐”17年如一日,为居民送去温情、传递爱心,一个个感人的“雷锋故事”在这里接续。

  内蒙古自治区着眼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志愿文化宣传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营造浓厚志愿文化氛围。深入开展科普、文化文艺、精神文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生态环保教育等志愿服务。通过创作志愿服务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扩大志愿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志愿者故事,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大力培树文明新风,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坚持把志愿文化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当中,让志愿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强化建章立制,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坚实有力

  乌兰察布市广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背后是《乌兰察布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安排》《乌兰察布市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集宁区志愿者礼遇办法》《察右中旗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的有力保障,推动志愿服务在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轨道上有序运行。

  “作为党员堡垒户,我们为大家解决身边的难事,协助社区建设自己的家园特别有成就感”。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细化、多样化社区治理需求和社区服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探索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居民小区全面推行“三户四长与四员”。

  何为居民口中称赞的“三户四长与四员”?“党员三户”就是小区中设置党员中心户,在楼栋设置党员堡垒户,在单元设置党员先锋户;“四长”为选优配强网格长、小区长、楼栋长和单元长;“四员”即作为“三户四长”队伍的助手和后备力量的宣传员、治安员、卫生员、监督员。制定《集宁区“三户四长四员”激励办法》,建立志愿者礼遇机制,对优秀志愿者实施积分兑换,发放手机通信流量、公交乘车卡,减免物业费等,调动居民自治积极性。强化政治激励,将优秀“三户四长四员”列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库。推行党内激励,在民主评议党员、评星定级中将“三户四长四员”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春节、元旦等重要节日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三户四长四员”。加大对优秀“三户四长四员”的典型宣传力度,强化精神激励,并通过发放奖牌、下发聘书、悬挂示范门牌等方式,让“三户四长四员”在小区里亮身份、树典型、做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坚持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为志愿者提供物资设备、安全保障及相应保险,真实、准确地做好志愿服务信息记录和证明出具工作。参加大型赛事、大型会务、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等重要活动时,做到提前进行安全培训,切实保障工作和基本生活必需。完善激励褒奖,全区各地结合实际对志愿者进行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根据志愿服务时间和工作质效进行星级认证,探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星级志愿者礼遇机制,不断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培育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阿喜塔 孙柏芳)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