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在“全产业链发展”中转型升级-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9 09:30: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在“全产业链发展”中转型升级

字体:

  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

  风光旖旎的内蒙古大草原,成就了无数“最美风景”,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也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

  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为宝贵的草原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怎样解决好草畜矛盾,避免草原过牧?怎样处理好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关系,实现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蒙古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包头市达茂旗等17个旗县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一地一策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总结推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10种典型模式,因地制宜开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良方”;加快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圈养……

  从“靠天养畜”中突围,在“全产业链发展”中转型。内蒙古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模式”。

  减压——饲草供给发力

  秋日,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苜蓿种植基地3000多亩优质苜蓿绿浪翻涌。

  “紫花苜蓿草被称为‘牧草之王’,蛋白质含量达到20%以上,是一种非常适合奶牛吃的牧草。与其他经济作物不同,苜蓿一年可以收4茬。”正时生态农业(呼和浩特)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龙介绍。

  晾晒好的苜蓿会被打包成高1.2米的圆柱形“草罐头”。由于多层拉伸膜的包裹形成了密封厌氧环境,发酵后的牧草不易腐烂变质,可将保质期延长至2年-3年,同时避免了苜蓿营养物质的损失,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品质与利用率。

  “近年来,土左旗持续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提供优质、充足的饲草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旗饲草种植面积49.3万亩,产量120.87万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采取‘种养一体’的模式,加大饲草种植科技投入力度,做好从选种、精量播种到水肥一体化灌溉、再到大型机械收割、搂草、打包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提升工作,实现草畜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土左旗农牧局副局长赵朝鲁表示。

  发力的不只是苜蓿种植,内蒙古着力从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出发寻找破解草原过牧的路径,解决牲畜的“吃饭”问题。

  一组数据,佐证饲草产业在内蒙古的地位:2023年,全区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这背后,是每年8000多万吨饲草的巨大需求。着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减轻对天然草原饲草依赖,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为养而种、农牧结合的草畜一体化发展模式,解决了‘舍饲圈养后饲草从哪儿来’的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说。

  藏粮于“草”,还绿靠草。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提高青贮玉米生产能力,增加优质苜蓿、饲用燕麦种植,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草田和草业园区,提高人工饲草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发掘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技术和秸秆青贮、黄贮、裹包贮存、高密度草捆技术,持续提升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

  好草,好畜,好效益。内蒙古出台了《羊草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国产苜蓿增产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力推进饲草产业发展。目前,内蒙古羊草、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等各类一年生、多年生人工饲草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产量近2000万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近30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2800万吨,整体上保障了饲草料供给,家畜生产性能、舍饲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升级——生产方式转变

  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扎拉嘎乡洪河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座座现代化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吃着养殖人员精心调配的“营养餐”。

  合作社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有肉牛300多头,全部采用舍饲养殖方式。标准化棚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天气等自然因素对牲畜的影响,而且经过科学饲喂的牛长得更壮了,和以前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纯利润能提高10%左右。”

  洪河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养牛“致富经”是扎赉特旗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的一个缩影。作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之一,扎赉特旗大力发展舍饲圈养,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提高畜群质量、优化畜群结构,推动畜牧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如何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把转变养殖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内蒙古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共识。

  为了给草原“减压”,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通过“政府制定标准、乡镇规划设计、村组建施工队、养殖户自主建设”方式,累计建成舍饲圈养人畜分离养殖园区25处,创办家庭牧场295户,实现羊全部舍饲圈养、牛舍饲圈养率达45%。

  在呼伦贝尔市,“冷季异地养殖模式”成为解决牧区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的一把“金钥匙”。该模式以牧区与农区对接为基础,牧民租赁农区秋收后耕地溜茬放牧,不仅减少了越冬饲草储备量、天然草原打草量,而且使农区秸秆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牧云农牧业合作社,智慧牧场让养殖更“智慧”。该合作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对饲喂、防疫、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养殖管理的生产模式。2023年,合作社总收入410万元,户均增收6万元,较之前分散经营提高30%。

  由自由放牧向集约养殖转变,由多养薄收向减畜增收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转变……内蒙古大力发展兽医、饲草、集中饲养社会化服务,采取养殖场户自建、项目补贴等方式完善牧区舍饲设施配套,加强饲养管理、智慧养殖以及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培训应用,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

  目前,内蒙古已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新建棚圈45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家庭牧场、养殖园区、合作社3481个,建成智慧牧场247个。

  融合——产业链上增收

  “轻奢露营”“美食美景”“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锡林郭勒盟首个以奶酪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首放·锡林郭勒奶酪文化产业园,成了游客们追捧的“新宠”。

  奶酪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工业园区+文旅+地方特色乳制品”发展路径,精心布局奶酪工厂参观廊道、奶酪品牌旗舰店、奶酪园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传统奶食品线上销售平台,建设奶酪工厂休闲街区、制作体验展示区、品鉴区和奶酪主题露营地,打造以“锡林郭勒奶酪”为主题,集加工、制作、展示、售卖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型工业主题旅游景区。2022年,奶酪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成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

  据介绍,当地通过创建产业园区、搭建发展平台,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制订生产标准、打造产品品牌、拓展市场销路,有效提升产业质效。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特色加工户18家,产品涵盖13大类21个传统地方特色乳制品种类,带动就业200余人,年产值达亿元。

  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环境和特色农畜产品等优势,积极培育多元化农牧业特色产业,奶酪文化产业园探索畜产品发展路径的实践在内蒙古颇具代表性。

  面对草原生态承载力刚性约束,内蒙古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产业质量效益,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使牧民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获取多元化收益,成为平稳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内蒙古着力加强园区建设,鼓励农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产业园区,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延长畜产品产业链,通过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增加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牧民有序开展牧区旅游、民宿、餐饮、文创产品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增收项目,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延链补链强链,带动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联动增收。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内蒙古以智慧和实干铺就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之路,一幅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新画卷正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徐徐展开!(记者 韩雪茹)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